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电子期刊          登录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释义
     法律释义
     
    何谓“犯罪预备”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18-11-27 来源:中国普法创新网

    本网11月26日讯(黄智聪)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但这一规定内容并不是犯罪预备形态的完整定义。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特殊形态。据此,犯罪预备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

    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即为了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或者说行为主观上做出了实行某种犯罪的决定。它表明行为人具有确定的犯罪故意,为实行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表明行为人认识到预备行为为实行行为创造了便利,认识到预备行为对结果的发生起积极促进作用。

    二、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预备行为是为犯罪的实行创造便利条件,以利于发生犯罪结果的行为。刑法将预备行为分为两类,即准备工具与制造条件。准备工具事实上也是为实行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只因是最常见的预备行为,法理上将独立于制造条件之外予以规定。准备工具,即准备实行犯罪的工具,具体表现为:购买犯罪用的物品或制造犯罪用的物品、改装物品适用犯罪需要、租借他人物品作犯罪用等。

    制造条件,是指除准备工具以外的一切为实行犯罪制造条件的预备行为。

    三、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预备终结于预备阶段,即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如果已经着手实行了犯罪,就不可能是犯罪预备。未能着手实行犯罪包括:一是没有完成预备行为,由于某种原因未能继续实施预备行为,因而不可能着手实行;二是虽已完成预备行为,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着手实行。

    四、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即行为人本欲继续实施预备行为,进而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违背行为人意志的原因,使得行为人客观上不可能继续实施预备行为,或者客观上不可能着手实行犯罪,或者使得行为人认识到自己客观上已经不可能继续实施预备行为与着手实行犯罪。相反,如果是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的,则成立犯罪中止。(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司法所)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