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电子期刊          登录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关于利川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14-10-09 来源:中国普法创新网

        根据湖北省利川市政协2013年工作要点安排,于今年5月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调研背景与目的

        2004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下,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把社会管理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2009年12月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把社会管理创新确定为政法工作的三项重点之一,作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亦作出深刻论述,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利川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从2012年5月开始试点,7月转入全面整体推进阶段。一年来,各单位按照“典型引路、先行先试、稳步推进、不断完善”的原则,着力围绕城市社区标准化和服务网格化、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等工作进行有效尝试和积极探索,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促使市委、市政府既定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得以有效贯彻,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积极作为。

        利川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

        配备了相对专责的机构和队伍。全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7名市领导任副组长、19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高位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市社会治安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更名为“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和“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新设立了“市网格管理指挥中心”和“市城乡社区建设办”,分别隶属市综治办和市民政局,各自核编5人和3人。都亭街道办事处选派了20名公务员到社区,有效充实了社区力量。全市共招录了188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分别担任社区工作者、网格人员和协勤,具体从事社区服务和管理工作。

        出台了相对规范的操作性文件。在大量实践探索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利川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利川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利川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利川市社区网格员管理暂行办法》、《利川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等4个指导性文件。市综治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及时转发了《湖北省城市社区网格服务管理建设标准》等4个文件。市综治办印发了《利川市社会管理创新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方案》等10余个文件,汇编了《利川市城市社区网格管理业务培训资料》一书。市民政局、都亭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团堡镇人民政府等单位根据工作要求和实际,也制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办法。据了解,针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9次专题会议,下发市委会议纪要2期、市政府会议纪要3期。这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从试点到全面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搭建了设施设备相对完善的阵地平台。利川市在社区阵地建设上,本着“借鉴、适用、美观、便民”的原则,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全面铺开社区阵地建设。按照规范化建设的统一要求,很多社区焕然一新,设置了社区办公室、一站式服务大厅、警务维权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爱心传递室、市民学校(多功能会议室)、爱心捐赠收发点等,添置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电子显示屏、幻灯机等,各社区办公场所面积都达了300㎡以上,前进、乳泉、关东三个社区甚至达到1000㎡以上。全市设立19个城区社区中,有15个已经完成了阵地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累计投入600余万元,其中两个办事处和部分社区自筹资金近200万元。市网格指挥中心的监控显示大屏、服务器等办公设施配备到位,信息平台软件处于试运行阶段,信息平台通讯网络、信息采集终端业已纳入采购环节,资金投入达120万元。

        构建了形式比较完备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格局。利川市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利川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立桃花社区、新桥社区、野猫水村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试点,各试点在大力推进阵地平台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还着重围绕基本公共服务、重点人群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矛盾化解、基层社会工作运作、信息综合支撑、社会领域党建、公共安全管理等“八大体系”进行深入实践,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理念、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为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在如期完成试点工作后,利川市制定出台了《利川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这一纲领性文件,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全面铺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的文件,都源于深入调研和科学分析,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全市城区所划分的126个网格,入户信息采集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正处于与相关部门信息关联比对和计算机录入阶段,各社区正在按照“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各自工作。

        积累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利川市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探索形成了“以点带面渐进式拓展”的工作方法。在以桃花社区为试点的探索中形成了“按照社区人口比例划分协商分配原有资产”的工作思路。在以城市社区为试点的探索中形成“三三”工作模式,即搭建“三站”(综治维稳站、网格管理站、便民服务站)平台,彰显“三室”(党员活动室、群众说事室、社区警务室)优势,发挥“三队”(义务巡防队、志愿服务队、文娱宣传队)作用。在以农村为试点的探索中形成“六三”工作要求,即实施“三大工程”(提高村民素质工程、改善村居环境工程、壮大经济合作组织工程),建立“三防体系”(村民自防、电话十户联防、义务巡防),开展“三项服务”(村干部轮流坐班服务、定期走访服务、“保姆式”代办服务),建设“三级平台”(乡镇、村、组人民调解),开展“三联活动”(与特殊群体重点联系、与留守人员经常联系、与外出务工人员定期联系),落实“三包责任”(公务员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和组干部包户)。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由于利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及相关职能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思路清晰,试点效果较好,基础与服务环境较实,人才与队伍准备较为充分,工作推进较为顺利。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需要加以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性”问题比较突出。全市各级各部门、各阶层的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基本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科学理念的体会缺乏深刻性,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政策文件的把握缺乏全面性,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践缺乏参与性,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解决缺乏针对性。

        “五个文件”的贯彻落实相对欠缺。为切实改善社区阵地建设和加强部门职责,中央、省、州、市各级先后印发了五个刚性文件,但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文件的贯彻落实比较欠缺,市民知晓率低。

        部分社区条件差,人员积极性不高。在拟建的19个社区中,除桃花、关东、乳泉、前进等4个社区办公条件和环境较好外,南湖、榨木、木栈、官井、普庵、大塘、新桥、岩洞寺、园艺场等9个社区勉强为继,王家湾社区靠租用民房办公,小东门、理智坳良种场等5个社区均未动作。目前利川市社区工作人员实行基本工资(800元/月)加绩效工资(400元/月)制度,并为其购买社会养老保险(个人承担应缴部分),他们工资待遇虽略高于利川市社会的最低工资(750元/月),但低于利川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此呈现出思想松懈、热情不高、干劲不足、辞职离岗等问题。

        钱少事多事杂,维系和持续运转较为困难。在社区建设的资金配套上,目前存在社区工作人员(除在编)工资发放滞后、社区运转经费预算未增长、无财力支撑阵地平台建设等问题。

        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缓慢。截止5月底,在市民政局注册的各类民办非企业221个,社团73个,社团中属于联合类别的13个,其中的志愿者协会有单位会员64家、会员数505人。在市文体局备案的协会组织36个,会员数7584人。就这些社会组织而言,除文化、体育组织活动开展较好,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管理协同作用,其他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都较为欠缺。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社会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是摆在理论界和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共同课题。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能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加强与创新发展,事关利川市“崛起争先”大局、事关利川市人民福祉,事关“武陵明珠、锦绣利川”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综合各方面意见,提出如下建议。

        要用“以人为本”的和谐思维谋求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由此决定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通过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让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工作予以支持认可。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一个大课题,从工作全局看,要树立点面共进、整体推动的理念;从工作动力看,要树立政社互动、全民参与的理念;从工作方式看,要树立资源整合、便民利民的理念;从工作手段看,要树立法德统一、多管齐下的理念。加强社会管理要以服务为先导,逐步实现“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切实转变职能。

        要用“契约合同”的合作思维促进政社互动。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一是必须加快社会管理“责、权、利”的变迁,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成员角色定位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社会管理由单一的政府主体向政府、社会组织、社会成员在内的多元主体转变,针对不同的社会管理主体,应认真研究并细化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内容,梳理可以下放的行政事项和可以承接职能的社会组织及社会成员,逐步对应实施。试行并推行“协约制度”代替“责任书制度”,实现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平等、合作与共赢。

        二是充分互动联动。在制度层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需要不同社会管理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配合,需要大家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实践和探索,并归集完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社会服务和管理制度。在实践层面,通过制度的指引,妥善处理好政社职责不分、服务与管理、依法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调动政府、社会组织、社会成员分担或共担社会事务,把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接受社会管理主体的承接,引入竞争机制,并以契约、协议等方式实行“双向评估”,建构起放权、增效、监管、评估和赏罚的机制,让社会管理主体之间互动联动,激发活力,形成合力。

        要用“整体联动”的系统思维整合社会资源。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力求避免出现“工作掉链”、“工作疲软”等现象。

        一是须搭建好联动平台,调动各方力量。“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市综治委(办)”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会议和深入实践,研究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对工作中的障碍性问题,逐一剖析,限时解决。加大对社会管理创新知识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群众的整体意识,提升素质素养,引导广大公民通过合法、合适的方式,有度、有序、有效地表达民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是须明确好工作责任。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时紧时松,要避免专班不专,机构仅为编制和待遇服务,在工作中却出现定位不准、职责不明、主次不分等问题,要通过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导,做到一岗多责、一专多能,责任到人、服务到家。相关部门应根据全市的统一要求,制定符合各自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对外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评判,有的放矢地抓工作。

        三是须构建奖惩机制,激发工作热情。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以制度为保障,在法治主导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各个阶层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考评奖惩办法,对有功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实行重奖,对工作不力的实行重罚,做到赏罚分明,执行到位,取信于民。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公职人员、党员干部主动投身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行“首遇责任制”、“路段、小区、楼栋、单元及村、组参与公示制”、“工作积分制”、“表率宣传制”等,并与“评优表模”、“提拔重用”、“纳入后备管理”、“不作为问责”等结合起来,打造一个“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良好社会局面。

        要用“人本民大”的责任思维实现共管共建。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宗旨,始终贯彻民生为大理念,在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中强化责任意识,全面实现共管共建。

        一是立足人本,工作具有人性。一改过去习惯于管、控、压、罚的社会管理方式,要善用群众路线这一法宝,通过人性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工作方式,多做“顺气、解结、纳言、化怨”工作,减少对百姓事务的干预,避免与民争权争利,最大限度地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尽快推行全市“一证(卡)通”制度,把本市人员的主要信息全部采集融入,将其作为“同一标准对待”的参考依据,并逐步扩大享受范围。

        二是着力百姓,管理面向群众。面对社会性需求的多样化,“凝聚民心”至关重要。持续开展好“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 、解民忧、惠民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联系民众更主动一些,更深入一些,更务实一些,从“百姓视野”去发现服务和管理群众的新方法、新途径。

        三是注重实际,感情根植人民。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主动攀“穷亲”、结“穷缘”,用心于民,从“小事情、小难题、小矛盾、小隐患”入手,做到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让群众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说了管用,最终实现干群关系的和谐融洽。

        要用“联系与群众观念”的哲学思维推动社会和谐。高度重视事物之间的普遍存在的联系,切中肯綮,促进管理与服务的高效;同时,充分把握并践行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的群众路线,以此增进群众信任与支持。

        一是构建政府调控与社会协同联动,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行政管理与民众参与互动的新型管理格局。政府要通过税收政策、购买服务、公益资助等方式发挥好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基层自治组织和各种社会组织要引导和组织民众,包括外来人员参与公共事务,通过恳谈会、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网络问政等多种形式,落实和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是加强政府行政权力约束,实现基层自治组织的权力归位,提升基层自治组织的能力,实现与政府行政管理的良性互动。政府要研究制定和落实支持基层自治组织的配套措施,凡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基层自治组织协助完成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经主管部门同意后,统一安排,并确定权力、责任和落实工作经费,减少中间环节,真正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设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发展基金,用于基层自治组织的建章立制,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以及对组织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培训等,将其做大、做强、做实,引导并支持社会组织协同作用的发挥,逐步实现还政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三是尽快出台“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的意见”。规范下放人事、财务、管理和服务,减少行政审批,让基层自治组织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把基层自治组织打造为社会服务和管理的重要平台。

        要用“重在过程”的科学思维提升管理效率。切实开展社会服务和管理的“五个全覆盖”,即基层党组织的全覆盖、民主自治组织的全覆盖、经济合作组织的全覆盖、综合维稳组织的全覆盖、文体活动的全覆盖,做到在思想上科学引领,在权利上切实保障,在经济上积极带动,在情绪上有效疏导,在需求上尽量解决。同时,健全过程考评机制,完善信息获取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权益保障机制、风险评估机制的操作办法,并一以贯之地执行到位、推进到位、落实到位。要在市级和有条件的乡镇(办)以及社区(村)尽快建立综合调解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一体化”排难。大力推广以“五大保险、五大救助、五大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好服务体系的具体操作办法。进一步推行“以房找人、以人找房、查房知人、查人知住”的动态管理模式,实现各类基础信息的动静结合。

        总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关乎民生、关乎稳定、关乎和谐、关乎大局,势在必行,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真抓真做,方有实效。

     

        调研组成员:郑凯 吴银术 王梅 张怀志 祝俐 李天锡 冉文清 陈建萍 余孝远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