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电子期刊          登录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
     律师
     
    年在志学 众行致远 | 林东品主任在博和汉商律所十五周年庆典上的致辞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4-01-08 来源:法治时代网

    编者按

    2024年1月6日,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隆重举行2024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新年年会暨十五周年庆典。本文系林东品主任在庆典上的致辞。





    尊敬的闫立教授、邵万权会长、戈亮副局长、徐宗新副会长,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博和汉商的伙伴们:

    大家好!

    2023年是博和汉商成立十五周年。今天我们所有博和汉商人欢聚一堂,我感到非常荣幸与激动。首先,我想借此机会,感谢这十五年来关注我们、支持我们的所有领导与各位老师,感谢这十五年来帮助我们、陪伴我们的各界同仁与亲朋好友,更要感谢这十五年来风雨同舟、携手并进的所有博和汉商小伙伴及家人们。没有你们,博和汉商就没有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力量和勇气,没有你们,博和汉商更没有日新月异、破茧成蝶的进步与成长。谢谢你们!

    十五年前,2008年,当时的我由兼职律师转专职律师已近十年,从事刑事辩护业务将近二十年。放眼那时候的上海法律服务市场,民商事业务、房地产业务、证券金融业务甚至涉外业务,都因为经济的快速腾飞而开始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但刑事业务因高风险性与低收益性,在专业化建设的浪潮中并未跟上时代的脚步,上海也还没有一家刑事强所能够在规模与专业实力上引领刑事业务领域的发展,所以我和我的同事们萌生了创办一家以刑事专业见长的律所想法,这就是我们老博和的起点。我跟宇晖、叶松亭教授、薛进展教授、闵银龙教授、国华等一起创所,以“博采众长、和合天下”为宗旨,取其中的“博和”二字,为这家律所命名。创所没多久,苏惠渔教授、杨兴培教授、张绍谦教授、孙剑明教授、庄建伟教授、刘正浩教授、许爱东教授、牟逍媛教授、王恩海教授、吴允峰教授、林彦教授、倪铁教授、戴永胜教授、许凯教授等众多教授老师也陆续加入了我们所,穆国舫院长等一众好友也以不同的方式支撑着我们。正是他们的加入,为我们律所种下了“理论与方法兼顾,学术与实务并重”的学院派基因。在博和汉商15周年庆的大喜日子里,我们特别怀念已故的我们敬爱的苏惠渔教授、叶松亭教授、刘正浩教授和穆国舫院长,愿你们天国安好。

    十五年前,同样是2008年,在民商事领域声名鹊起的第三届“东方大律师”王嵘,在黄浦江畔也创办了以商事法律业务见长的汉商律师事务所。王嵘携马赛带着一群年轻人,不仅在民商事争议解决、资本市场业务、知识产权业务等领域大展手脚,更是频频获得上海乃至全国辩论大赛总冠军。“精致优雅,全力以赴”,不仅仅是上海律师辩论队的队训,也是总教练王嵘对于老汉商所律师的要求,而这也奠定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博和汉商人对于逻辑之美、思辨之美的不懈追求。

    时至今日,我们博和汉商已历经十五个春秋。十五年间,我们风雨兼程,我们从未止步:

    我们从单枪匹马的八九人小所,发展到了五六十人的专业精品所,又携手仲悦所,联姻汉商所,最后成为了今天济济一堂的博和汉商大家庭;我们从一个300平米的小办公室出发,走过了开开广场、沙田大厦、宝华大厦、中区广场,到达了今天2000多平宽敞明亮,可以俯瞰壮美静安寺的会德丰国际广场;我们从刑事辩护与民商事争议解决两块王牌业务,发展到了12个专业委员会,搭建起了涵盖法律服务各领域的多元综合律师团队;我们更是始于上海,走出上海,在长三角碰到了一群又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仁伙伴,与他们并肩在临港、合肥、无锡、常州、南京、杭州、盐城设立了博和汉商的7家分所。

    回望这十五年,见证这十五年,我想将我们博和汉商的发展与成长总结在四句话中:

    第一句话,这十五年是博和汉商人厚积薄发,稳中求变的十五年。

    在我们所成立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给我们打上的标签就是“刑事所”,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早期的人员构成和业务方向几乎能够涵盖刑事领域各个细分专业,所以即使我们很少宣传,在业内也自然而然形成了刑事业务的品牌效应。但我们的业务蓝图并不止步于此,我们想打造的一直都是一支集聚专业化与综合性的律师团队。

    所以,在我们稳健有序地发展了十年后,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业务聚集、中等规模所带来的发展掣肘,顺应律师行业整体规模化、业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谋定而后动,正式确定了我们所规模化发展的战略基调与律所管理的转型升级。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海峰带着仲悦团队加盟我们,王嵘、马赛带着汉商团队与我们顺利联姻,在博和汉商这块大牌子下,众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与青年英才也都纷纷加入我们,通过“引进人才+律所合并”的方式,我们在2020年实现了律所“有质量规模化”的阶段性成功。

    当时我在接受上海法治报针对两所合并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话,博和汉商真正的发展还在3年后、5年后。而我们所有博和汉商人的齐心协力,让这句话落到了实处。在规模化布局之后,我们在原本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普陀区首家律师事务所党总支,2023年还被评为了全国律师行业先进基层党组织;我们初步实现了长三角地区的深度布局,从临港新片区、到长三角一体化、再到“一带一路”,正在稳健推动形成总所引领下1+N的发展格局;我们还成立了全国管理委员会和全国性专业委员会,对重大事项进行规划和决策,对各项业务进行一体化培训,将海派律师文化的创新与敏锐带往各地。

    而面对未来,无论是规模化布局还是专业化建设,我们仍将一步一个脚印,保有我们一贯厚积薄发、稳中求变的本色,在时代变革的大局之中把握我们自己的发展节奏,谋求长足的进步与突破。

    第二句话,这十五年是博和汉商人行稳致远,守成出新的十五年。

    一家律所其实和一个个体一样,有自己的处世之道,有自己的风格特征,我们通常会将此称为律所的精神内核或者律所文化。有时我在想,如果对我们博和汉商进行拟人画像侧写的话,我想那应该是一个谦和沉稳而又壮志凌云的君子。

    之所以是谦和沉稳,是因为我们对于法律一以贯之的尊重与追求。回溯我们所的创办历史,我们所最初实际上是由华政、交大等高校的教授老师为主干组成的,这些权威资深的元老成员们无疑奠定了我们所尊重法律、看重专业的学术底蕴,这一方脚踏实地、戒骄戒躁的书生气,这一股深耕业务、躬身入局的专业劲,是我们博和汉商的文化底色,是我们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而我们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2009年开始的博和法律论坛,着眼于宏观,聚焦时代法律热点,形成行业风向标;2016年开始的博和判例研讨会,落脚于微观,探讨个案或类案,形成观点并反哺于司法实践。得益于穿梭在学术与实践之间的律师身份,我们十五年如一日,坚持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推动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彼此联接与双向奔赴。

    之所以是壮志凌云,是因为我们对于专业建设一往无前的热情与坚守。除了持续了十四届的博和法律论坛和八届的博和汉商判例研讨会之外,我们在面对新时局、新变化时仍在不断创新进取,2020年当疫情阻断线下交流之时,我们开展了“刑辩新势代”系列微论坛;在此之后,我们积极探索线上形式的专业论坛活动,创办“刑事法学名家巡礼”系列论坛BHS名家大讲坛、BHS刑辩之声等系列专业活动;近年来我们还在争议解决和公司商事两项优势领域上筑牢领先地位,多次荣登钱伯斯、商法、法律500强等行业公认的评级榜单。总之对于专业,我们始终将之视为一家律所和一个律师在这个行业安身立命的基石,这一点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动摇。

    第三句话,这十五年是博和汉商人聚沙成塔、勇担使命的十五年。

    如果说,前面说的专业,是我们在身体力行的一份事业,那么我想,公益就是我们一如既往在践行的一份使命。律师这个职业群体,站在化解处理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上,面对的是各种风险、挑战、诱惑和不确定性,要如何守住初心、爱人律己;要如何扶弱前行、向阳而生;要如何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是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警醒的问题,而我们博和汉商选择的道路是,以“普通人帮助普通人”的心态投身公益活动,渡人渡己方能铿锵有力。

    回望我们的十五年,我们不仅有广受各界高度评价的“博和汉商公益讲坛”、“法盟合作公益课程”、“法科生暑期夏令营”等线下和线上的品牌专业公益活动,同时还积极参与法律援助、认罪认罚律师值班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积极开展普法进社区、捐资助学、扶贫救灾等社会性公益活动。而在新冠疫情爆发以后,事务所第一时间向封闭管理的华东政法大学捐赠物资,饮水思源,同心抗疫;各党支部成员第一时间穿上大白下沉居村,抗疫先锋,党员先行;复工前夕,律所同仁撰写了《上海市涉疫情企业复工复产使用手册(2022版)》,助力企业复产复工。

    引用我在2022年博和汉商抗疫表彰大会中总结发言的一句话,“所有以赤诚之心所为良善公益之事,都会变成照亮自己的光。”博和汉商人一次次的聚沙成塔的公益行动,是我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点滴奉献,但也是我们自己、我们律所前行路上的一道道护栏,我们还将继续坚持。

    第四句话,这十五年是博和汉商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十五年。

    律所是典型的人合组织,在规模化发展的浪潮之下,律师“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岁月过去了,人才的培养储备对于一家律所的发展来说变得尤为重要。而这是博和汉商从建所之初就一直重视并致力于优化的问题。

    在团队内部的带教制与律所层面的专业建设之下,一批又一批青年律师在我们所茁壮成长,我看到源源不断的年轻律师通过专业培训、通过学习交流而逐渐成熟、初露锋芒,看着一代代的青年律师在我们所的平台上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很多都成为了我们律所建设管理与业务拓展的中流砥柱,也有很多代表我们所参与了行业的各项专业比赛、辩论比赛并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们在博和汉商成长,又在反哺建设博和汉商,对此我感到非常欣慰。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坚持不断地吸纳大量专家学者和业内各个领域的优秀团队。就2023年一年,我们共计引进了30余位精英律师及团队,其中就包括著名法学家闫立教授和青年学者邓晓霞教授,专家学者的到来进一步提升了我们所的学术底蕴和专业服务能力,众多行业同仁的加盟为我们所的业务多元化与综合化扩充了大量人才。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律所平台建设与人才体系构建仍然任重道远,但过去十五年我们做得很好,未来我们也充满信心。

    古人说,人到十五,年在志学,意思是,十五岁正是应当立志于学习的时候。博和汉商正值志学之年,我们过去没有因为压力困难而放弃,也没有因为外界赞扬而浮躁,但我们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学习与进步的空间,我希望:

    1、我们能继续肩负情怀和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但如今我们国家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与风险挑战并存的竞争局势。而在这样的变局之中,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对法治的建设和追求,是我们所有法律人必须铭记于心的核心理念。我希望我们博和汉商人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做纯粹的追名逐利者,在律师这份职业中保有善良仁爱的情怀,心系人民、心系社会、心系法治,不畏浮云遮望眼,守住初心,跋涉前行。

    2、我们能继续深耕专业,戒骄戒躁。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律师职业,我觉得最近一个互联网热词就很合适——“长期主义”。所谓长期主义,就是基于长期的目标或结果而行动或制定决策的人,而律师正是如此,我们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打磨、不断突破自我。我希望我们博和汉商的年轻一代都能理解,所谓的声望、名誉和权威,都不是汲汲营营追求所能够得到的,而是在漫漫时间长河中、在点点滴滴的枯燥工作中磨洗沉淀而来的,我们的职业生涯很长,量变到质变,厚积而薄发,唯有深耕专业才能不被时代抛弃,只有跬步千里才可能战胜一切。

    3、我们能继续坚守品格,传承文化。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而我们所一直追崇的“博采众长,和合天下”,也正是海派文化在我们博和汉商律师身上的外化。友好、关爱、阳光、进取、责任、自律是我们的文化符号。我希望一代又一代在博和汉商成长、进步、蜕变的伙伴们,能够坚守善良正直、襟怀磊落的品格,能够传承以专业立身立本、以包容传递温度、以奉献肩负使命的文化,携手并进建设律所品牌,凝心聚力推动行业革新。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们已经走过了十五年,从今天起,我们又一次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壮丽征途。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博和汉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龙年吉祥!谢谢!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