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电子期刊          登录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聚焦
     政法聚焦
     
    如何做好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广州十地区有实招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3-05-11 来源:法治时代网

    法治时代网讯 (通讯员 广正发)过去一年来,广州市各地区部署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广州实践、持续深化综治中心提档升级的举措和成效如何?5月10日,广州市委政法委在黄埔区召开广州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暨推进综治中心建设工作现场会。会上,黄埔区委政法委和白云区新市街等10个单位分别作现场或书面交流发言,分享了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经验做法,为全市建设和发展新时代广州“枫桥经验”工作提供有益思路。

     

    黄浦区:智能化建设应用支撑综治中心赋能增效

    黄埔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部署要求,在市委政法委具体指导下,深入推进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工作,紧抓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这个关键,聚力“硬件提档、功能升级、资源整合、力量融合、信息汇聚、实体运作、智能支撑、打造品牌”八个方面内容,打造“1+17+N”新时代“枫桥式”基层治理平台,构建“一图”统览全域、“一网”全链汇聚、“一屏”高效指挥、“一体”精准治理的“四个一”社会治理新格局,努力打造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一、打造全域展示平台,实现“一图”统览全域。聚焦城中村这个治理难点薄弱点,深化城中村“三维地图”建设应用,发挥“以图找屋、以屋找人、以人找屋、实时采集、赋能治理、精准服务、精细管理、信息联通、数据统计”9大功能作用,实景呈现村社内街内巷道路情况,实地展现房屋内部结构和居住人员,实时获取村社各类数据的轨迹、动态及趋势,实现“人、地、事、物、组织”在一张图上多维度、多层次展示,达到“一图统揽全域、全图精准定位”效果。截至目前,已重点对治理情况复杂、治理难度较大的115个自然村进行全覆盖建设,通过该系统,已经完成三维航拍自然村104个、人屋关联自然村71个,完成对25个村的房屋户型、实景街路巷的信息上图。

    二、打造数据汇聚平台,实现“一网”全链汇聚。围绕综治中心作为前台化解矛盾、后台研判预警、横向统筹协调、纵向指挥调度的“四个定位”,着力建设社会治理数据汇聚平台,将各级综治中心打造成全面汇集各类信息数据的“集散地”。从最基础的环节做起。将信访、教育、政数等9个区级部门以及12345热线政务信息数据接入区中心平台,充分整合各部门业务基础信息。从最关键的数据管起。建立网络舆情搜索引擎,把辖区热点问题、重大敏感事件信息同步纳入后台基础数据库;及时将网格事件、纠纷调解、重点人员走访等情况录入社会治理平台,把信息收集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从最重要的建设抓起。分层次推进城中村“闸口、摄像头、门禁、靠埔通”四类前端感知单元建设,推广应用第三代人脸识别门禁,不断加强前端感知系统建设。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成果应用,推动实现数据“多维实时采集”,为城市治理、民生服务赋能增效。

    三、打造指挥中枢平台,实现“一屏”高效指挥。依托情报研判指挥中心,区财政投入2600余万元研发建设情报研判指挥信息系统,运用于网格化情况信息收集处理、各级综治中心来访受理。搭建信息收集传递、形势综合研判、统一决策指挥于一体的平台,对内形成高效协同与全景管控的业务中枢,对外提供智能便捷与开放共享的服务中枢。建设高水平的城市治理“大脑”,提升协调联动、应急处突、指挥调度能力,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精准高效,让城市更聪明、治理更高效、服务更贴心。目前文冲、萝岗等试点街镇综治中心已建成在线预约、来访登记、窗口受理、业务办理、结案归档、群众评价、业务回访的七步闭环服务体系,对接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化服务系统等10个信息系统应用,实现对重点人、重点事的提前预判分析和对相关部门的战时指挥,以及对全区1107个专职网格员和其他群防力量的实时可视化调度。4月特别防护期期间,各级综治中心调度指挥全区1970个最小应急单元3600余次,调度指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急处置18宗,调度指挥群体性事件调处143宗,涉及群体1976人次。

    四、打造基层治理平台,实现“一体”精准治理。坚持“有用”原则。全力构建精准治理工作体系,通过整合公安、信访、司法、劳动监察、网格管理等资源力量,目前已基本形成“综治中心+综合网格+最小应急单元+智能化”治理体系,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和共建共治合力,真正做到综治中心“建之能用、用之能战”。今年全市启动特别防护期以来,全区落实综治中心战时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镇街综治中心平台作用,加强情报预警、应急值守,加大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排查处置,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确保了辖区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坚持“实用”原则。持续发挥镇街综治中心作用,强化各类数据的汇聚收集排查,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一本账”,及时捕捉感情纠纷、邻里矛盾等“弱信号”,加强摸排可能导致个人极端和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今年以来,各级综治中心的“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站共开展心理咨询452次、危机干预36次、健康宣传144次,为推动黄埔特色心防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形成各类情报研判专报100余份,为全国“两会”、广交会等重要敏感节点时期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好用”原则。盘活和整合党建、服务等各类功能场地,落实好“一厅六室”设置要求(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视频监控研判室、网格管理工作室、“粤心安”心理服务室、入驻人员办公室、平安志愿者之家)。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原则,深化警调、诉调、检调、访调、专调“五调”对接,推进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高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荔湾区:“四法”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永庆坊样本”

    荔湾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荔湾永庆坊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搭平台、治源头、整资源、健机制,在永庆坊地区推动矛盾纠纷止息于事前、化解于事中、固本于事后。永庆坊地区所在的多宝司法所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司法所荣誉称号,永庆坊社会治理工作经验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长安、小康等中央媒体宣传报道。

    一、叠加基层解纷平台,拓展服务做“加”法。一是聚焦事前法律咨询。在永庆坊及周边地区建立1个公共法律服务站和10个公共法律服务点,由9名律师分别担任10个社区和1个专业市场法律顾问,通过在线提供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推广政法、普法公众号等形式,进一步拓宽满足居民群众问法学法需求服务渠道,定期举办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活动。二是聚焦事中民主协商。搭建党群服务中心、综治工作站、党群服务驿站“一中心两站”协商平台,引导社区群众以协商代替纷争,形成“有问题在‘一中心两站’座谈、有矛盾共商共议、有争议联系社区党委解决”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链路。三是聚焦事后“一站式”调解。设立永庆坊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以多宝司法所为基础,引入法院、检察院、文化旅游、法学会、侨联等多元力量,设立社区法官工作室、检察官工作室、旅游纠纷调解室、涉侨纠纷调解室和中立法律服务站,开通与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区综治中心、多宝街综治中心、社区警务室视频对接系统,畅通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及快速立案绿色通道,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

    二、压减矛盾纠纷存量,源头防范做“减”法。一是织密一张治理网推动源头调解。发挥社区综合网格作用,充分发挥综合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等优势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运用“数字赋能平台”“粤平安”等线上平台,收集上报各类矛盾纠纷信息,改矛盾纠纷排查“坐等上门”为“主动发现”,力争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围起一张共议桌促进民主协商。围绕区域改造更新,建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商户代表等共同组成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创新建立民意收集、汇聚和协商共治机制,通过充分协商凝聚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以民主协商形式从源头上预防化解永庆坊片区微改造纠纷。三是打通一条信息路实现智慧防范。建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能系统,接入视频监控300多路,深度应用线上巡逻、视频研判、联防联控功能,及时发现化解社会矛盾风险隐患,以信息化建设赢得风险防范化解基础工作主动权。

    三、整合各类解纷资源,提质增效做“乘”法。一是下沉政法资源创新法律服务模式。推动政法等矛盾纠纷化解力量下沉到基层,在全市率先设立专业市场法律顾问室和商事调解中心,成立“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开展“百所联百会”活动,持续开展送法进商会、进园区、进专业市场等活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法治体检等订单式法律服务。定期安排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019年来共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1052次,化解辖区重大复杂矛盾纠纷39宗。二是整合街道资源创新协同共管模式。发挥派驻街道机构作用,建立综治科长、派出所长、司法所长、市场监管所长、执法队长“小五长会商”联动机制,定期分析研判矛盾纠纷形势,实现排查隐患、化解纠纷、治安防控等协调联动。三是广聚社会资源创新群防共治模式。发展壮大“广州街坊”“最小应急单元”等各类志愿者队伍,发挥群防共治队伍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会治安巡逻员、平安法治宣传员、应急处置支援员和公共文明引导员等“六员”作用,推动实现社会治理共建共治。2021年以来,群防共治队伍开展平安巡查活动172次,紧急处置治安隐患2次,化解矛盾纠纷150余宗。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闭环管理做“除”法。一是建立矛盾纠纷搜集研判机制落实源头化解。细心捕捉网络舆情、信访事项、110警情、12345工单、人民网留言等各类诉求信息中的“弱信号”,动态更新风险隐患台账,确保各类苗头隐患及时排查发现、提早介入处置。二是依托街综治中心统一分派机制落实联动化解。依托街综治中心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矛盾纠纷化解会商会办模式,健全多部门协同联动调处机制,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往深处做、往实处落、往优处干。三是建立领导包案机制落实攻坚化解。落实区委书记办公会每周一研判、区委政法委一日一调度、属地街所每周一碰头三级风险研判机制,拧紧区领导、街道主官、街道分管领导、维稳干部四级包干责任链,实行“一链条、一小组、一对策”稳控举措,确保各类苗头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落地处置。

     

    花都区:“10号工作室”搭建“家门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台

    花都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于2022年1月建立“10号工作室”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以“群众10分满意”为目标,以“每月10号”为集中服务日,组织“两代表一委员”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等,将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局长李文章同志称赞“10号工作室”创新了花都版“枫桥经验”。

    一、搭建平台、健全机制,把“服务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一是全覆盖建设“10号工作室”。在10个镇(街)、2个经济园区及259个村(居)设置271个“10号工作室”,实现全区联系群众平台阵地全覆盖。建立区委联席会议、镇(街)工作室、村(居)工作站三级领导体系,健全“逢10说事”组织机制;制定“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受理单位以及组织、人大、政协等部门“四张职责清单”,建立“逢10说事”工作机制,确保有组织机制、有人员力量、有工作保障。二是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将全区2100多名“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按照1名区党代表、1名区人大代表、1名区政协委员加上1名律师党员“3+1”的方式编成1个联组,对应入驻一个“10号工作室”,负责联系服务所在村(居)居民群众。以每月“10号”为集中服务日,“3+1”联组成员走村入户,开展民情接待、走访慰问、调解矛盾、法律服务等联系服务群众的活动,把“服务窗口”直接搬到“小区里”“榕树下”和“群众家门口”。三是全闭环处理诉求问题。按照问题征集、现场办理、平台督办、办理反馈、销号归档“五步流程”,闭环解决群众反映问题。接待前5个工作日多渠道发布活动公告,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在接待日可以当场解决的问题即时办结;对需要镇(街)、区直部门处理的问题,依托信息平台流转;受理单位须在规定时限内答复当事人,超时未办实行“红黄牌”通报督办;各工作室对问题事项进行汇总统计,处理结果由“两代表一委员”审核同意后进行办结、销号归档。

    二、夯实基础、促进联动,把“溃堤蚁穴”封堵在“基层一线”。一是动态掌握“一本账”。镇(街)综治中心与“10号工作室”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调联动,“10号工作室”收集发现的涉矛盾纠纷、社会治安等平安建设事件信息第一时间推送至属地镇(街)综治中心掌握跟进、协调办理、督促解决,确保问题就地解决、矛盾及时化解。二是精准摸排“风险点”。将联系点属地安全稳定作为检验代表、委员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利用每月10号现场接访时机,结合城中村治理、挂牌整治等重点专项行动,同步摸排重复信访积案、突出矛盾纠纷、安全生产隐患、重点人群动态等情况,精准掌握基层隐患问题底数。截至2023年4月底,共收集群众反映问题3000多条。三是联动处置“压发雷”。每月10号前由村党组织牵头收集问题意见,按照轻重缓急造册排序,对事关基层群众利益、涉民生领域问题挂账销号、重点关注、优先解决。对属于跨多部门办理事项,上传信息化平台按区联席会议程序办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跨多部门“老大难”问题,由“10号工作室”现场统筹组织,协调会商解决。截至今年4月底,共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80余件。

    三、链接资源、引导共建,把“群众急难愁盼”解决在“最后一百米”。一是“党群政社企”携手共建。“两代表一委员”全力协调、跟进对接,政府职能部门想方设法、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诉求。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党员群众4600余人次,共解决环境卫生、社区绿化、公共设施、社区服务等各种民生服务需求1200余项,惠及居民群众5000余人次。“两代表一委员”牵头,针对联系村(居)困难群众的需求特点,链接各类资源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截至今年4月底,共征集到各类物资价值200余万元,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1600余人次。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如发动企业对新华街莲塘村低保户爱心捐款合计18万多元。二是“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镇(街)综治中心与“10号工作室”联动,整合“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党员志愿者队伍等力量,集智聚力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022年,共联系发动“秀全大妈”“狮岭一家人”“梯面客家嫂”等“广州街坊”花都品牌队伍8500余人次,深入村居探访重点家庭3800多个次,解决群众反映问题1050个。三是“逢10说事”成果共享。通过“10号工作室”直通基层一线,协调解决了一批制约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让群众共享“逢10说事”治理成果。如长寿小区道路硬化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代表委员直达问题现场协调,完成道路硬化,解决困扰群众多年的出行难问题。又如,对赤坭镇白石村村民拒缴鱼塘租金的问题,镇综治中心、派出所等组成调解组,劝服其交租还塘,维护了村民集体利益。

     

    番禺区:突出“四强”高标准推进综治中心提档升级

    2022年6月全市部署推进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工作以来,番禺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对标最高标准,拿出最实举措,紧扣联接枢纽、联合调处、联判风险、联勤联动、联享数据、系统联网“六联”主线,在全面推进镇(街)综治中心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将提档升级工作延伸到各城中村,并在实体化运作中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4个镇(街)和99个城中村综治中心通过提档升级达到规范化标准。

    一、突出党建引领强组织。一是高站位谋划推动。孙太平书记多次莅临番禺区指导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工作,区委高度重视,将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工作纳入区委全会、纳入镇(街)党(工)委书记党建述职、纳入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区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专门批示、带队开展调研指导。二是高质量组织部署。出台番禺区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实施方案、工作制度汇编、城中村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工作指引等指导性文件,先后召开6次全区性会议,解读工作指引、部署推进任务,组建专项督导组,实行“每周一调度”,督促压实部门镇(街)责任。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番禺区镇(街)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实施意见(试行)》。三是高标准支持保障。区、镇(街)两级分别把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及日常运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22年累计投入升级改造经费超过960万元。四是高起点筑牢堡垒。坚持党对基层平安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在11个镇(街)综治中心建立党支部,2个镇(街)建立联合党支部,在中心群众接待厅、办公区、走廊等处新增红色党建等宣传元素,营造浓厚党建氛围。

    二、突出对标对表强规范。一是规范组织架构。镇(街)综治中心全部与综合治理委员会一体化运作,由镇(街)党(工)委书记任综治中心主任,分管综治维稳工作的副书记(政法委员)任常务副主任。二是规范场室设置。镇(街)综治中心均设置“一厅五室”,可使用面积全部达到200㎡以上,群众接待厅全部设置在首层,重点部位全部安装视频监控,14个镇(街)视频监控研判室已配备大屏显示器,部分镇(街)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配备身份证读卡器、加装安检门、增设候访室。三是规范外观标识。14个镇(街)和99个城中村综治中心已完成外观标识统一更新升级工作。

    三、突出资源集约强平台。一是融合职能部门。因地制宜灵活采取“全职进驻+派员入驻+专人联系+协同联动”运行模式,司法、信访、劳动、来穗等机构常态化进驻,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建立平战转换机制,战时成员单位快速入驻,实行24小时值班制。二是融合综合网格。有7个镇(街)综合网格纳入综治中心统一管理,其余镇(街)把网格管理机构作为综治中心成员单位。三是融合最小应急单元。将2372个最小应急单元、1.7万多名应急力量纳入综治中心和属地派出所指挥调度体系,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平时坚持拉练测试,参加群防共治活动,应急响应时期服从综治中心调度,参与应急救援。

    四、突出创先争优强亮点。一是坚持示范引领。选取石碁镇和石楼镇综治中心作为市、区两级融合试点,在城中村属地镇(街)各选取1个城中村打造综治中心提档升级示范点,广泛发动符合条件的综治中心参与等级评定。二是坚持传承引领。传承和发扬我区东环街在2018年作为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实践创新项目的经验做法,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番禺综治中心落地,选取石碁镇、钟村街、桥南街开展“枫桥式”综治中心试点创建。三是坚持创新引领。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建成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推动市级中立法律服务社进驻大石街综治中心,在化龙镇设立广州市首个网上巡回法庭,增强矛盾纠纷化解效能。

    五、突出科技赋能强支撑。一是链接各类业务系统。建好中心视频监控研判室,接入“雪亮工程”“立码报”“广州街坊”、综治视联网和网格化管理等信息系统,在石碁镇、石楼镇综治中心试点推进“广州市街(镇)综治中心管理系统”,将综治中心纵向指挥调度功能与镇街原有指挥调度平台统筹建设。二是研发特色信息平台。投入资金约500万,自主研发城中村治理信息系统,并接入城中村综治中心试运行。目前该系统已完成开发测试,覆盖101条行政村,对接全区26个部门71个系统,梳理313个涉及城中村的数据集总量超过1亿条。三是补点视频监控建设。加强“雪亮工程”和综治视联网的全覆盖应用,抓好“五口”视频监控补点建设并共享至综治中心,2022年8月以来新增视频监控点4249个,实现重点地域100%覆盖。

     

    从化区:“综治中心+”推进功能机制融合创新

    从化区以镇(街)综治中心提档升级为契机,坚持将综治中心作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主阵地,通过“一厅五室”规范设置,引入法庭、司法、税务、人社等部门基层力量,同步实施“三人调解小组”、综治“微法庭”和社会保险费争议联合处置融合机制,规范业务流程和提供信息系统支撑,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

    一、深化“一厅五室”建设,完善融合机制。2022年,从化区先后建成了太平镇、鳌头镇等示范性镇街综治中心,依托综治中心“一厅五室”功能场室,试点开展综治“微法庭”、社保费争议联调等场室的融合建设,着力构建起诉讼类与非诉讼类矛盾纠纷、矛盾纠纷综合协调管理与行业专调的衔接机制。一是坚持统一标准推动功能场室共建。由镇(街)投入资金对综治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建设,落实统一标识升级、“一厅五室”规范设置、硬件设施配备、工作制度上墙的标准建设。根据辖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实际需求,在群众接访大厅统一设置“三人调解小组”,依托综治视频会议室、矛盾纠纷调处室同步设置综治“微法庭”、社会保险费争议联合处置等专调场室,进一步明确区法院(或辖区法庭)、区税务部门等入驻单位的职能职责和业务流程。二是坚持综合受理推动“访、诉、调”对接。群众接访大厅设置综合受理岗和“三人小组”,日常由综治办、法庭和司法所派员进驻,线下“一站式”受理群众来人来访事项,分流处置“信、访、调”事项,复杂疑难矛盾纠纷联调联处;线上依托广州中院ODR(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规范工作流程及统一文书,做到网上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三位一体”全流程解纷。2022年实施以来,全区各平台诉前化解各类纠纷3987件,占全区一审民事案件立案数43.8%,标的金额2.06亿元,万人成讼率实现同比下降20.42%。三是坚持党委领导推动基层资源共享。在区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镇(街)综合治理委员会领导体系下,通过综治“微法庭”、社会保险费争议联合处置等专调场室的建设,推动资深法官、专职调解员和各职能部门业务骨干下沉镇(街)综治中心,通过专调场室线下接访调解、信息系统线上流转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沟通效率。通过“综治中心+综合网格”融合建设,村居法官、税务工作人员等与专(兼)职综合网格员共同组成网格团队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进一步延伸基层治理触角。

    二、深化发挥入驻队伍作用,完善协作机制。一是深化村居法官队伍建设。在综治中心“三人小组”基础上,组建村居法官队伍充实综治“微法庭”力量,由36名法官联系62个重点村(社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举,村居法官与综治办、司法所、网格化服务管理等部门共同组成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讲、巡回开庭等精准司法服务,协同培育一批“法律明白人”,助力“百里流溪”系列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截至2023年3月,“微法庭”及各村居法官累计开展现场活动162次,服务群众1752人次。二是深化专调力量联调联处。建立“综治中心+税务所”联络模式,围绕社会保险费争议所涉及的劳动关系确认、社保养老、医保、工伤、失业救济、生育等多领域矛盾纠纷,明确了首问责任制、联调流程等内容,收到群众诉求后,可应用镇(街)综治中心信息系统“前哨”预警,各成员单位实行信息共享、事项共研、矛盾联调,发挥税务、人社、医保等部门的专调优势,提前介入各具体争议事项,强化争议事项间衔接,形成联调联处合力。当前共处置疑难案件9宗、追缴社保费152.43万元,处置争议事项平均办理时间减少3.75个工作日,疑难事项处置总时长减少40%,实现处置成功率和缴费人满意率“双提升”。三是精准服务企业群众需求。综治“微法庭”立足诉源治理工作,由资深法官主导诉前调解,通过审判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出对矛盾纠纷各方调处建议,减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司法、时间成本。在社保费联合处置基础上,区税务部门借助“税银互助”等已有机制和税务政策,帮助企业缓和与员工之间矛盾纠纷,服务保障企业正常经营运转,最大限度应用政策工具化解专业领域涉稳风险,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三、深化信息系统应用,提升智治支撑。一是充分发挥网格排查作用。综治中心同步应用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全区924名专(兼)职综合网格员进网入格,依托各级综治中心网格化工作室,主动排查、收集村(社区)网格内群众各类需求,涉及镇(街)“微法庭”、社保费争议的入格事项,简易工单直接应用网格系统流转至镇(街)对口部门办结,实现辖区95%以上入格事项闭环管理。二是深入推进事项综合管理。综治中心成员单位、村(社区)均开具镇(街)综治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账号,日常通过信息化加强“一厅五室”与各专调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加快探索应用系统组织联合调处工作,各成员单位工作人员按照专调场室机制要求,按职责分工落实业务事项发起、流转、调处、反馈、评价等工作流程。三是拓展视频会议室功能应用。“微法庭”建设因地制宜,应用综治中心视频会议室及综治视联网等平台,实现镇(街)、村(社区)、行业组织综治“微法庭”的快速铺开,通过“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个终端”即可线上调解指导、多部门共同参与。通过组织远程会面调解,便于镇(街)“微法庭”主任掌控调处节奏,视实际情况邀请职能单位、行业组织远程参与,减少双方当事人现场摩擦冲突风险,提升综治中心调处效能。

     

    白云区新市街:完善综治中心体制机制形成平战结合工作体系

    白云区新市街位于白云新城核心地带,是典型的户籍与流动人员倒挂地区,近年来,新市街逐步构建起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密切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有效扭转治理乱象。去年以来,新市街大力推进综治中心提档升级,新市街和新市派出所成为白云区唯一双创建成功的“枫桥镇街”和“枫桥式派出所”,“老先进”焕发新活力,综治中心提档升级结出“新果实”。

    一、以规范化要求促进提档升级,实现工作有阵地。一是高位部署统筹规划建设。新市街党工委将综治中心提档升级纳入街道重点项目,成立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提档升级工作协调小组,协调落实综治中心提档升级人财物各项保障。制定《新市街综治中心建设与运行规范实施办法》,以“群众愿意来、领导愿意看”为目标规划中心建设,深入推动试点工作落实。二是盘活资源优化场所配套。按照既有利于综治中心成员单位集中办公,又方便群众反映诉求的要求,按标准设置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视频监控研判室、网格管理工作室、“粤心安”心理服务室、入驻人员办公室等约300㎡的“一厅五室”,结合办公场地特点优化功能布局,合理配套各项设施。三是实体运作保障高效运转。综治中心与综合治理委员会一体化运作,由街党工委书记担任主任,政法委员担任常务副主任,设置第一副主任、副主任,街道各相关职能科室和驻街单位负责人担任成员,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公共法律服务、信访服务“四位一体”。

    二、以系统化导向践行“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综治中心围绕“主阵地”“前沿哨”功能定位,依托“综治中心+综合网格+最小应急单元+智能化”工作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末端。一是畅通矛盾纠纷分级处置机制。依托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实行中心批办、领导交办、挂牌督办、严肃追责的“三办一追”工作模式,分级分类处置矛盾纠纷。二是创新诉前联调工作机制。通过“云法调解”“小鱼易连”小程序,实现“综治中心+‘一院三所’(即综治中心、法院、司法所、劳动所、派出所)+当事人各方”线上调解,实现将法官“请进门”、将法律“送上门”、将调解员“引入门”。三是建立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机制。结合群众接待大厅现场受理、“云法调解”小程序线上受理、“12345”分流转办、“雪亮工程”视频巡查和网格员信息上报、群众信息采集等六种渠道,实施“拉网式”排查和主动预警化解,严格落实每月一研判、一转办、一办结、一销号,实现对排查发现和群众上报事件的全流程动态跟踪,做到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

    三、以实战化运作提升治理效能,实现平安不出事。通过平战结合的方式,联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一是联动社会力量。发挥综治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作用,通过综治中心统一调度,区分日常管理以及等级响应等重点时段,适时调度“广州街坊新市家园”、平安促进会、最小应急单元等130多支专兼职群防群治队伍,有效实现社会面防控的平战转换。近年来,辖区未发生进京上访事件,未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大局保持平安稳定。二是联动部门资源。率先提出按照居住类和产业类划分网格的理念,组建“1+1+5+N”网格工作团队,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平战转换,有效实现“网格化管理、小单元作战”。建立健全“网格吹哨、中心派单、部门报到”工作机制,通过“哨源”深层次搜集、“中心”横向统筹、“部门”全方位报到,统筹资源将治理“触角”直抵一线。三是联动科技赋能。建立健全“1+N”综合指挥调度机制,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平台为中心,融合精障患者社会化服务系统、“云法调解”、“立码报”和“广州街坊”、平安促进会小程序等各类服务载体,综合运用综治视联网、“雪亮工程”、视频汇聚平台推动各级系统、各类网络的全域覆盖,打通政府职能部门间数据信息“壁垒”,建强基层治理“智慧大脑”,切实把街-村居综治中心打造成为党领导基层平安建设工作的前沿阵地和指挥调度战斗堡垒。

    四、以精细化管理保障运行机制,实现服务不缺位。“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为目标,推出服务群众新举措,切实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一是提升群众信访体验。建立一体化运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问题等工作运行机制,优化接访约访、带案下访制度,实施分类约访,并及时做好后期回访和跟踪服务等。二是优化专业服务需求。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配备15名律师、2名线下专业心理咨询师轮班进驻综治中心开展专业法律和心理服务,同时开通400心理服务热线,每天早8点至晚9点为社区居民提供线上免费咨询。三是推进便民线上立案。推进上线“中心+平台”便民立案服务功能,当事人在综治中心提出申请,可以实现由平台转入法院线上立案受理阶段,形成具有新市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工作机制。

     

    增城区新塘镇:构建一站式全流程多渠道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增城区新塘镇地处广佛都市圈和深莞都市圈交集区域,是全国工商重镇、牛仔名镇、广州东部枢纽核心区。全镇面积85.09平方公里,辖33个村民委员会,2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各类工商企业4万多家,常住人口约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5万,外来人口约41万),人口倒挂问题突出,经济活动十分频繁,社会矛盾纠纷多发易发且呈复杂化、多样化趋势。2022年以来,新塘镇大力推进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全面提升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能力水平,有效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保障了辖区的安全稳定。

    一、整合资源力量,建设一站式统筹平台。新塘镇通过采取“三个一”措施,统一归口收集矛盾风险信息,精准化分类分流联动调处,促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由单打独斗变成体系作战,由单线接力变成点面结合,由矛盾上交变成属地化解。一是构建工作统筹“一平台”。建立镇党委书记担任主任的综合治理委员会,发挥综合治理委员会统筹作用,整合资源推动综治中心、社会风险研控指挥中心、智慧治理指挥中心功能融合,实现统筹协调、风险研判、智慧治理“三位一体”相互支撑、协调发挥作用,打造成为全镇矛盾纠纷排查研判处置的“中枢”,实施统一指挥、统筹调配、高效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二是建立矛盾纠纷“一本账”。通过上级下发情报、镇总值班室通报、公安机关通报、网信舆情信息、12345热线工单、部门(村居)上报、工作中摸查等7个渠道收集汇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信息,对辖区各村居、各行业各领域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动态收集、分析和研判,及时全面掌握全镇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做到矛盾风险信息收集“全方位、无遗漏”。2022年,共收集处理矛盾纠纷案件5638宗,有效化解5610宗,化解率达99.5%。三是实行化解处置“一机制”。矛盾纠纷化解实行“4+N+多元调解力量”工作机制,“4”是入驻中心实体办公的镇综治办、建设办、劳动所和新塘司法所4个部门,“N”是按照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变化需要随时参与研判处置的职能部门,多元调解力量包括村(居)干部、驻村(居)律师、驻村(居)民警、物业管家、乡贤、“广州街坊”、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变“单兵作战”为“同向发力”,以“多元调处”解“多元纠纷”,目前,全镇共聚合各类调解力量300余人,2022年以来参与化解矛盾纠纷6266件,有效化解5976宗,化解率95.4%。

    二、完善机制建设,建立全流程解纷体系。新塘镇落实全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风险隐患研控部署要求,建立收集核查、研判分析、分类处置全流程闭环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一是建立快速核查机制。成立镇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核查专干组成的信息核查 3 人小组,对排查发现的苗头隐患及时落地核查,经核实的线索信息纳入台账管理,进入交办处置流程,确保搜集、研判、交办、核查的快速流转、有序衔接。二是实施风险分级处置机制。综治中心安排专人对收集的各类矛盾纠纷及时进行分流处置,一般的矛盾纠纷由综治中心分派各职能部门、村居或社会力量进行迅速处置;较大的矛盾纠纷由社会风险研控指挥中心组织职能部门进行联合处置;超出属地化解职能范围或正在发酵升级的突出矛盾纠纷,做足做细“三到位”,在最短时间上报区综治中心(社会风险研控指挥中心)进行进一步分级协调处置。三是健全矛盾风险研判机制。实行日研究、周总结、月结案,每天及时更新信息、当天化解简单案件。每周总结汇总,再研判、再分析复杂、涉及面广的维稳案件,明确化解时间节点。每月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进行全面复盘,落实“回头看”,深刻剖析典型案例,注重寻找共性问题,实现举一反三。

    三、加强联动融合,推动多渠道解纷止争。新塘镇加强综治中心、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调解组织、综合网格等基层政法力量的联动,合力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是保障人民调解组织发挥基础渠道作用。全镇53个村(居)全部建立调解委,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对调解案件通过以案定补方式给予补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2022年以来,各类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976宗,涉案总金额3.4亿余元。二是推进多元解纷机制发挥协同治理作用。综治中心实行24小时全天候值班调解模式,从辖区派出所抽调辅警及区司法局派驻专职调解员专门从事调解工作,力求第一时间介入调处派出所和镇值班室移送的矛盾纠纷。加强人民调解与法庭审判工作的联动,派驻专职调解员参与人民法庭民生类案件调解,实现快速调解民生类纠纷案件;新塘法庭在辖区设立3个基层法官联络站,强化与村(居)调解组织的对接,指导调解工作、联动化解纠纷、提供法律服务;建立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对接机制,2022年以来调解成功案件对接司法确认31宗。三是探索移交处置机制发挥分流解决作用。针对2022年辖区非警务矛盾纠纷占据总警情高达58.6%、影响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和正常警务工作的实际,新塘镇率先探索建立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移交处置机制。对于公安民警现场处警甄别确属于非警务类矛盾纠纷且无法现场调解的,通过风险联处系统移送镇综治中心进行甄别分类,引导涉事双方到综治中心专门场所进行调处,进入全流程解纷体系,确保落实“三到位一处理”(即群众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自今年4月开始试点以来,共接收非警务矛盾纠纷案件209件,100%得到妥善化解。

     

    越秀区珠光街:“八步法”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就地化解

    越秀区珠光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综治中心提档升级为契机,将前台化解矛盾的工作场所、后台研判预警的平安中枢、横向统筹协调的组织架构和纵向指挥调度平台“四合一”,创新“八步法”,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就地化解。

    一、抓住“早”,动态感知预警。一是早撒网。整合综合网格、“雪亮工程”、最小应急单元、“广州街坊·越秀邻里”、12345热线等社会治理资源,聚焦民生一线。建立110个社区综合网格,开通楼组“直通车”,纠纷投诉、意见建议24小时直通社区居委会。依托“雪亮工程”663个高清探头动态监控、延伸视角、震慑犯罪。建立“左邻右里”平安巡防队和108个最小应急单元,做无处不在的“守护神”。二是早感知。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信息捕捉网络,把感知的触角伸向社区治理的各个时段、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一旦发现“弱信号”,启动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机制,根据矛盾纠纷主体规模、事件敏感度、受损程度、社会影响等情况预判轻重缓急。同时,根据重要场所、敏感时期、特殊防护期响应等级等及时调整敏感度。三是早预警。加强人员培训,对“易感人群”的年纪、生活习惯、活动规律等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见微知著、及时预警。如见老人扎堆进写字楼,就推测可能有诈,开展反诈、处非、《民法典》等宣传,让群众绷紧“钱袋子”的弦。拓宽预警渠道、提高预警能力、发挥预警成效,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

    二、紧扣“快”,精准有效应对。一是反应快。社区党组织书记、街道政法委员、挂点领导对辖区矛盾纠纷快速反应,做到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协调、第一时间回应,给群众吃“定心丸”,减轻冲突烈度和负面影响,从而建立起信任机制、奠定了化解基石。二是核实快。准确填写诉求情况摸底表,掌握矛盾纠纷所涉的人数、受损程度、基本诉求;迅速组织现场查看,核查群众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核实传言,破解谣言,让混乱局面回归理性;商请定损机构或专业团队精准核实,做到有依有据。三是应对快。主动亮证、表明身份,尽快搭建双方沟通平台,尽最大努力做调解。对于动辄叫领导出来解决问题的群众,不另眼相看,坦诚相待,解释领导不能到现场的原因,事后第一时间回馈情况。遇群众录音录像,注意谨言慎行,防止被炒作。

    三、学会“听”,做到与民共情。一是倾耳听。热情接待群众,耐心倾听,边听边记,遇听不清及时提出,以拉近距离。倾听中,略倾身侧耳,既能听清听懂,也示尊重友好。二是换位听。在倾听中进入角色、换位思考。通过换位听,将心比心理解群众诉求的合情合理性,化解矛盾双方的敌对情绪,群众伤心落泪时应及时安抚情绪。三是多兼听。先约单方、再约双方,了解诉求异同。群体性矛盾纠纷,不必拘泥陈规,要善于从杂音中听诉求共性、从强音中找矛盾焦点。此外,通过挂点社区、“两代表一委员”“一社区一律师”等渠道,倾听群众呼声,关切基层痛点。

    四、全面“析”,研判矛盾焦点。一是析清时间线。矛盾纠纷大多涉及的人多、事杂、面广、金额大,从众多的访谈、纪要、笔录等厘清矛盾发展的时间线,以及各要素在时间线上的交集、并集,找准矛盾焦点,做到纲举目张。二是析清利益链。矛盾纠纷大多与利益有关。以时间为主线、空间为辅线,通过天眼查、街所内网等调查,厘清矛盾双方的“关系网”“利益链”,研判动机内因,加强后台研判,做到洞若观火。三是析清冲突点。冲突点往往是矛盾纠纷的焦点。从数个冲突点中,找到最多群众关注和最强冲突点,通过筛选过滤、去伪存真,找准焦点、寻求突破。

    五、及时“解”,疏解负面情绪。一是现场解。遇到群众情绪比较激动或站起来吼的情况,请双方坐下来慢慢说,等一方说完另一方再说。对于粤语连珠炮的群众,请他先喝水,并建议说普通话,以降低语速,平和心态,争取先解后调。二是中场解。善用中场休息、室外透气等机会,找双方的代表释放彼此和解的善意。同时,突出调解员作为第三方的公正立场,从关爱双方身心健康的角度,劝双方放下成见、加深互信、以和为贵。三是迂回解。对一时难解的矛盾先搁置,力所能及地帮群众解决诸如生活方面的困难,减轻群众压力,为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架桥铺路。如辖区居民梁某信访诉求因证明材料缺失未能如愿,存在抵触情绪。居委会结合社区微改造帮他解决了客厅墙面渗水问题,梁某深表感谢,最终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六、耐心“调”,调和利益平衡。一是氛围催化调。营造良好氛围,实现调解工作事半功倍,如涉众矛盾纠纷调解宜开“长桌会议”,以示公平公正;社区公共事务调解宜开“圆桌会议”,弱化对立、强化共事;家事调解宜开“座谈会”,色调温馨、气氛轻松。2022年9月,越秀区法院的两位法官前来调解罗某、钟某子女抚养纠纷。还没轮到法官发言,双方就和解。温馨的环境,是家事调解成功的“催化剂”,而法官的到来,无形中让双方保持理性克制。二是求同存异调。调解员既要不偏不倚,又要循循善诱,引导双方求同存异。对受损类似的群体性矛盾纠纷,要做到“一碗水端平”。2020年3月,辖区万福精品市场爆发涉疫减租纠纷,调解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经多次联调,促成商场减租,得到98%商户首肯。三是因人而异调。对于责任划分难以定性、矛盾双方受损情况各不相同且难以定损的群体性矛盾纠纷,根据双方承受能力做到因人而异,寻找双方利益与情感的平衡点。2020年至2022年,通正巷加装电梯,既有综治中心主导调成的,也有居民在“示范效应”下共商成功的,各施各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七、正确“导”,引导司法途径。一是引导算时间账。走司法途径耗时长、耗精力多,大多当事人不愿去。对于确实无法调和的矛盾纠纷,反复无效的调解只会徒耗时间,指引群众早一点走司法途径。二是引导算经济账。对一直寄希望能调解成功可又悬而不决、经济损失日积月累且没有收回可能的涉纠纷主体,提醒群众及时止损,引导通过司法路径解决纠纷。三是引导算效益账。对一些耗时、耗力、耗钱的复杂纠纷,引导坚持不走司法途径的群众综合衡量成本效益,避免得不偿失。2018年至2023年,辖区大成公司资产清算处理,要求厂后街 81-87号居民以市价购买或者自行搬离,居民陆续信访。有的居民历时近5年仍调解未果,而最初听从建议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居民,有的人已有拿到了房产证。

    八、莫忘“升”,做实后期复盘。一是复盘提升。通过顺向复盘、逆向复盘或关键局点复盘推演,重点查找布网是否有疏漏、感知是否迟钝、预警是否是“马后炮”;对综合网格、最小应急单元、智能化平台、特色化管理手段是否有效统筹;统筹力、协同力、实战力、动员力是否拧成一股绳,不断提升分析研判能力、纠纷化解能力和类案预防能力。二是总结提升。按基本情况、矛盾焦点、处置过程、调解结果和调解心得五个要素梳理案例,总结实战经验,找出化解对策。同时,注重在可视化视觉识别、扁平化工作机制、模块化调解团队、信息化赋能提升、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总结经验,不断增强矛盾纠纷“一站式”就地化解能力。三是巩固提升。着重对财富投资、非法集资、预付费等“割韭菜”套路引发的群体性矛盾进行研究,对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进行固化,做到早撒网布局、早感知收集、早预警干预,以提升“治未病”能力。

     

    天河区凤凰街:集聚资源形成合力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天河区凤凰街坚持党的领导、部门联动、共建共治的原则,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把综治中心打造成为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的桥头堡,聚合各方面资源、凝聚各方面合力,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有效地维护了辖区社会安全稳定。

    一、坚持共建共治,搭建矛盾纠纷化解阵地。按照既有利于集中办公,又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凤凰街以综治中心组织架构、职能配置为基础,标准化打造群众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处室、视频监控研判室、网格管理工作室、“粤心安”心理服务室、入驻人员办公室,在矛盾纠纷化解上发挥统筹协调的聚合作用;使用平安综治信息平台和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发挥实时监控、打击犯罪、快速调度等优势功能,打造高效、快速、精准的指挥调度平台。利用司法所等机构入驻综治中心一站式办公的优势,建成集成信访接待、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功能的综合性受理平台,法律协助、公证指引、矛盾纠纷化解等无缝对接,打造专业化、法治化、规范化“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做实做强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功能。

    二、狠抓制度建设,打通综治中心高效运行脉络。一是定期研判重大案件。充分发挥街道综合治理委员会制度作用,街道综合治理委员会每月一次研判重大矛盾纠纷、信访突出问题和信访积案,分析问题症结,精准研判趋势动向,分类施策,提出化解处置措施。对重大矛盾纠纷、信访问题等实行领导“包案”督办,实行“四个一”机制,因人(事)而异、因人(事)施策,实现“案结事了”、矛盾“清零”;重大案件街道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提档处置,增强当事人依法解决纠纷的信心。二是纠纷化解融入日常。综治中心各成员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第一时间按法律法规处理或化解,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跟着职责走、绕着问题转、贴在业务中”。涉及需多部门共同处置的矛盾纠纷,牵头部门认真分析隐患问题的根源,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拟出初步解决(调解)方案,再与其他相关部门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等手段和教育、疏导等办法,实现就地化解。三是完善预警防止“小变大”。综治中心建立矛盾纠纷信息收集、报送、分析、反馈等预警预测机制,早摸查、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矛盾纠纷隐患,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使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一手”、化解在“一线”,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防止发生“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强化联调联动,提升综治中心合成作战能力。一是整合力量合力共建共治。整合公安、司法、劳动监察、网格管理等资源力量,建立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等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办理时限、预期效果等,建立3个重点矛盾纠纷专项处置工作群,提升综合治理精准防控、精细服务能力,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和共建共治合力,如顺利化解“千鲜汇”拖欠供应商货款重大纠纷案,稳控金额巨大的小马驹租金纠纷案并通过法律程序得到解决,稳控国X重大合同纠纷案、某公司与摊位商贩产生的经济纠纷。二是庭所联调联动高效化解。凤凰司法所与天河区人民法院凤凰法庭联动联调共建,充分发挥法庭、司法所的力量,实现“法司联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纠纷同调”,对诉前当事人愿意调解的案件通过指引到司法所调解,并通过远程司法确认系统,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化解。同时积极试用广州法院在线多元解纷平台(广州法院ODR)等系统,实现线上交流和流转案件,快速便捷化解矛盾纠纷。三是共同发力多元应急化解。建立以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法庭为核心的“4+X”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街道设立联调工作平台、社区警务室设立联勤联调工作站,实施“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实现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应急工作联动。2020年2月,辖内某物业公司与租户发生减租纠纷,涉租户140家,租户代表两次在网络建立微信群,煽动商户拉横幅、上访来达到减租免租的目的。街道快速反应,建立由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组成矛盾纠纷调处小组,通过多次约谈商户代表,耐心开导和指引,化解了矛盾纠纷,避免了事态激化。

     

    白云区白云湖街:“三化”建设城中村综治中心“大冈样本”

    白云区白云湖街大冈经济联合社地处石井、石门、黄石三街交界处,辖区面积2.1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767人,常住人口约2.81万人。长期以来,大冈联社面临外来人口管理难度大、治安秩序维护难、社会治理难等问题。去年以来,白云湖街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专项行动,大力加强大岗联社综治基础,全力打造“合成化、规范化、实效化”综治中心,筑牢做实维护基层稳定“第一道”防线。

    一、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推动综治中心建设“合成化”。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合成化推进。白云湖街把大冈综治中心提档升级作为政法综治工作的一项硬任务,明确由大冈经济联合社党委书记兼任大冈综治中心主任,大冈治保会主任、大冈和榕溪社区书记担任综治中心副主任。建立大冈综治中心党支部,坚持党建带群建,在各网格形成以党员、团员为骨干,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1+1+N”基层治理队伍。提档升级后的大冈综治中心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夯实筑牢了城中村治理根基。二是坚持合理规划,合成化建设。在综治中心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务求实效,按照“一厅五室”的功能进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将面积450平方米的综治中心建在大冈经济联合社办公楼对面便民位置,实现综治中心提档升级。综治中心设置有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视频监控研判室、网格管理工作室、“粤心安”心理服务室、会议室,为辖区居民提供“一揽子”服务,整合门禁办理、出租屋收税、纠纷调解、信访代办、心理咨询服务等业务,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三是加大资源投入,合成化保障。先后共投入500多万元资金,高标准建设大冈综治中心,目前大冈联社已全面完成出租屋统一管理电子门禁全覆盖,共安装电子门禁1852套,高质量完成辖内160支人脸识别监控及835支居民房屋监控安装,全域视频监控均已接入大冈综治中心综合安防管理平台。实现在第一时间对辖区各类安全事件感知和调度处理,为大冈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明确职责,完善机制,确保综治中心运行“规范化”。一是规范人员配置。整合治保会、网格办、信访办、驻社区民警、社区律师等力量,采取常驻、轮驻、随驻相结合的方式联合办公,日常配有15名工作人员。同时按照“一格一员”要求配齐22个网格员。全方位、多形式、多途径加强对综治中心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综治中心人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二是规范工作职责。在规范明确综治中心职责的基础上,对综治中心规章制度统一进行规范完善,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责任细化。三是规范工作流程。对群众反映和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治安问题等,明确由综治中心统一受理,并按照受理登记、分流查处、跟踪督办、报结反馈、回访总结、整理归档六个步骤进行规范操作。同时建立分析研判、首问负责、部门联动、协作配合等运行机制,明确各个工作室工作流程、职责,保障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运行,确保综治中心“建之能用、用之能战”。

    三、注重创新,提升效能,实现综治中心作用发挥“实效化”。一是平台助力提效。去年11月份以来,综治中心依托“智慧大冈综合治理平台”,围绕城中村“人、屋、车、场、网”基础底数,梳理出63类共20多万条数据,赋予城中村态势分析、异常情况智能提醒、组织队伍线上化管理、跨业务指挥调度等功能,城中村重点人群、重点部位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覆盖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平时”动员能力和“战时”应对能力。二是资源助力提效。充分发挥大冈综治中心职能作用,统筹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方资源力量,突出“综治中心+综合网格+最小应急单元+智能化”工作体系构建,促进资源融合、多元联动,为大冈平安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综治中心运行以来,辖区矛盾纠纷、网格事件办结率100%。2023年1-3月,大冈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27.14%,协助白云湖街派出所快速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包括在逃嫌疑人2人、涉盗窃嫌疑人3人、涉伤害嫌疑人3人。三是技防助力提效。综治中心建设视频监控研判室,整合视频会议、视频监控、视频通讯、视频培训、信息发布等功能,形成集指挥调度、分析研判和应急处置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大力推进高清摄像头建设,实现辖区重点区域、主干道以及村巷出入口的实况实时监控全覆盖,综治中心视频监控研判室可通过高清视频监控平台实时查看大冈全域社会面防控情况。2022年11月30日,辖内发生一起群众丢失电动自行车警情,综治中心接报后立即启动视频追踪机制,通过村内“五口”视频监控及智慧综合治理系统高清人脸识别功能寻找线索,经过信息自动筛查、比对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王某所在位置,并将其抓获并交由派出所处理,事后事主专程向综治中心送来锦旗。

     

    责任编辑:黄筱婷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